宇宙万物是如何诞生的?这是人类关注的问题之一。古人对此有着不同的想象和解答,其中诗歌是一种表达方式,它将人们的思考和想象凝聚成了精美的文字,让我们感受到了宇宙万物的神秘和美妙。
在《道德经》中,“道生一,一生二,二生三,三生万物。”这句话中的“一”指的是道,它是无形的,却包容着宇宙万物的本源;“二”表示的是阴阳,阴和阳的结合才能形成世间万物的生命力;“三”指天地人三者的联系,天地为大,人为小,而人又是天地的一部分。这一观点,至今仍是启迪人们思考世界本原的重要道德。
在《史记》中,汉代杨雄提出了“气以生物” 的学说,认为“气”是宇宙万物的本原,万物的生成、运动与消亡都是由气的变化所导致的。唐代李商隐在《诗情》中也有“乳燕盈巢翅初试,珠帘穿破月初圆。自从有恨世狂名,从草为赋向刀为魂”这样一句诗,它描述了乳燕展翅试飞、珠帘穿破月牖的场景,表现了宇宙万物的生机和活力,同时又暗示了人类对于世间万物的追求。
唐代杜甫在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》中曾说:“古人得失知所归,举世熙熙皆为利。”杜甫在此把“利”字看作是世界万物的出处,是造化无穷的源泉。他从中可以看出,他认为人们所追求的目标都源于对于生命力的渴望。
宋代苏轼在《赤壁赋》中也展现了他对于世界万物之美的感受:“矗矗山前掌,葱葱郁青松。美人如玉体,依稀动我衷。泛歌满地声,扣舷研浪共。一弦一柱思华年,庄生晦迹多年。”苏轼以自然界中的松树和美人对比,就像是在赞叹着自然的奇妙之美。他也领悟到了大自然中蕴含的奇妙前景,因而在万物之中追求着生命的存在。
《道德经》把“一”追问到极致,而唐代杜甫则在“利”中得到了启示;宋代苏轼则从自然中感受到了美妙。在诗歌中,人们对于万物的关注,并不仅仅是一种兴趣,更是对于世界运行机制的全面思考。经过千百年的沉淀,我们得到了对于人类思索「宇宙万物从哪里来」问题的多种解答,这些解答给予我们不同的启发,让我们更深刻的感悟到人与宇宙万物之间的关系。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