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胸怀宇宙》是著名科普节目《舌尖上的中国》第二季中的一集,通过介绍中国传统哲学和科学与现代天文学知识相结合,展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和认识,并向观众表达了以人类美好愿景为基础的中国文化精神。
在这一集中,观众首先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天文学的关注。早在数千年前,中国古人就开始观测天象,将其视为神秘而不可解的自然奥秘。《周易》中蕴含了丰富的天文学内容,如八卦的卦象依据恒星、月亮、太阳的位置确定,周朝还制定了中国最古老的天文历法“周历”。
接着,节目向观众介绍了我国的古代天文观测基地——故宫。故宫中的许多建筑物都有着类似天文仪器的功能,例如颐和园中的石舫就是充当天文台的地位。同时,故宫还为中国天文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,清朝皇帝雍正曾下令修建一根铁丝圈天文台,并命名为“宣教台”,用以研究星象,制定历法。
深入了解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基础后,节目将视线聚焦到现代天文学。通过介绍我国的几个著名天文器具,如“过山长”的三台望远镜、嫦娥卫星等,让观众感受到了中国天文学的壮观实力。除此之外,还介绍了世界天文学界共同关注的近地天体“小行星探测”项目,为观众呈现出现代天文学研究的重要领域。
最后,节目回到中国传统文化,将中国的天人合一哲学与现代的科学技术进行了对话。有一句话说得好:“宇宙之大,人类之小,是人类对宇宙的一种谦虚认识”。我们的美好愿景和情感向往,正是以这样谦逊的态度为基石的。而中国古代理解宇宙的方式,在台湾天文家余光中的整合下,逐渐演化为“万物皆一”的河图洛书,用几何图案勾画天地自然的有机体系,也成为现代化的科学理解之一。
在宇宙之中,人类显得渺小而又不可忽视。只有通过不断的探索和理解,才能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,更好地把握生命的真谛。《胸怀宇宙》节目以科普为媒介,传达了这样一种文化精神和理念,让观众既能对自然的美感和神秘感产生共鸣,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发展历程,培育了人们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探究精神,更进一步推动了中华文化的繁荣和传承。
评论